欢迎访问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—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!

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新闻
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新闻

“唤醒”200余封红色书信,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团队获“挑战杯”特等奖

文:| 来源: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 | 时间:2023-11-14

极目新闻2023-11-13 18:44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

通讯员 晏亮 刘茜

“慰牺牲者之灵,随幸存者之愿。”这是开国中将周希汉在一封书信中的一句话,也是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“信·荆楚”团队开展《“信·荆楚”——湖北籍共产党员英雄模范百封书信整理研究》项目的初心。

三年来,该团队奔走荆楚各地寻信、解信、传信,用20多万字文稿和系列宣讲活动,“唤醒”200余封红色书信。日前,该项目参加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,从40余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。

寻信,将“珍珠”串成“项链”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毕业生宋沅泊说,革命年代情真意切的书信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。但三年前她在学习强国上发现,相比一些省份红色书信专项研究成果,湖北暂时还没有系统化、大规模开展红色书信搜集、整理、解读工作。

“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。从1921年到1949年,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,有名可查的烈士有370多万人,来自湖北的就有70万。”宋沅泊说,她是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员工,就想着能否为挖掘这一红色资源做一些事。于是,她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成立了“信·荆楚”团队。

一开始,搜集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,但很快就遇到了局限。团队成员开始走出去寻信。

2021年暑假,宋沅泊从荆州出发,坐了两个小时大巴,又转了半小时公交,再步行半个多小时,来到监利博物馆。这里珍藏着一封“延安五老”之一谢觉哉的书信。馆长得知眼前这个小姑娘的来意,热情地接待了她。但这封信是一级文物,只能向她展示了影印版。

在这里,宋沅泊还搜集到其他暂未公开的红色书信。宋沅泊说:“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,但一路上很有使命感,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。”

此后,“信·荆楚”团队成员不断增多,队员也走得越来越远。同学们从公开报道、书籍杂志中寻找线索,再走进博物馆、档案馆、烈士故居,为一封封红色书信拍照留档,将这些“珍珠”串成精美的“项链”。

团队指导老师、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公司党委书记刘小燕介绍,三年来,“信·荆楚”团队成员跋涉6800余公里,深入黄冈、襄阳、随州等湖北18个县市区寻访调研,先后觅得近百人的红色书信200余封,其中不乏若干首次面世的珍贵书信。

这些信跨越百年时光,大部分是湖北籍革命先辈所写,例如李汉俊写给伙友的信,陈潭秋写给哥哥的信,杜永瘦写给妻子的绝笔信,周希汉写给侄子的信,萧楚女写给革命同志的信;还有一些近现代英模人物的信,例如张富清写给永丰战役烈士的信,汪勇写给女儿的家书……

“三年来,我们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,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。”在“挑战杯”竞赛终审答辩现场,“信·荆楚”团队现任负责人袁田动情地说。

团队成员高思睿对革命烈士陈潭秋的一封书信感受最深。陈潭秋和徐全直夫妇为了革命事业四处奔走,只得将孩子托付给外婆来抚养。妻子再次有了身孕后,他无奈写信给老家的三哥和六哥,“我始终是萍踪浪迹、行止不定的人,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……这次生产以后,我们也决定不养,准备送托人……”高思睿说:“陈潭秋是一位父亲,更是一位革命者,信中展现的大无畏精神令我十分钦佩。”

解信,每一个文字都饱含深情

仅仅将红色书信电子化保存,还达不到“唤醒”的目的。“信·荆楚”团队投入大量精力,对这些书信进行了解读。

解信往往比寻信更困难,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内容辨认。这些信大多年代久远,难免有破损、掉色,而且行文习惯和现在有很大区别,有的信还是在艰苦条件下所写,字迹比较潦草,难以辨认。

比如,在解读陈秀山的书信时,信中的行楷书体增加了辨认难度,加上书信破损比较严重,难以辨认的字恰好处在折痕处,很难判断。团队成员只推测出那是提手旁,并且是一个动词。于是,他们找了很多提手旁的动词一一比对,多方考证,又根据上下文语境,填入逆推,并向专家求教,才最终确定那句话即“拆读来函”。

更难的是要了解书信背后的故事和写信人的全貌。宋沅泊说,解一封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,为了权威准确,还不能轻易引用网络搜索的内容。为此,她除了泡在学校图书馆翻党史、地方志等资料,查找知网,请教校内外的专家,还借来多个高校的线上图书馆账号寻找资料。

在解读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的一封信时,宋沅泊连续熬了几个晚上,“到了十点多很困倦时,我就听一听《钢铁洪流进行曲》,立马又有劲了。”宋沅泊说,解信的过程不容易,但能收获和革命前辈“神交”的幸福感。比如,因为这封信,她第一次详细了解到黄杰和徐向前的革命爱情,在读到他们在河边散步的情节时,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。

除了广泛查找资料,也进行了广泛的实地探访,亲身感受书信背后的历史。在麻城寻找周希汉将军的故居途中,他们因为人生路不熟而迷路,在蜿蜒的山路上兜兜转转两个多小时;在红安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时,他们听当地老人用方言骄傲地唱起,“小小黄安,人人好汉;铜锣一响,四十八万;男将打仗,女将送饭……”

正是因为这样,团队正式出版了20万字的红色书信研究著作《信·荆楚——湖北儿女笔下的红色追寻》和一万五千余字的调研报告,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。

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为《信·荆楚——湖北儿女笔下的红色追寻》作序中写道:“本书辑录闻一多、恽代英、董必武等近60位湖北英烈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书信,辅以烈士生平简介和感人事例介绍,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每位烈士个体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。翻开一封封书信,我们仿佛穿越时空,见到了他们坚毅面孔下丰富的内在情感和个性表达。”

传信,让最生动教材影响更多人

红色书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、最有说服力的教材。

团队成员高思睿说:“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整理信件内容,更想让红色书信背后承担的情感被看见,被传承下去,想让红色书信的主人作为一个具体的、有灵魂的人被看见。通过人物读懂历史,透过书信品味荆楚。”

刘小燕介绍,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书信中的红色声音,“信·荆楚”团队走进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“生命长江”,走进了48所中学开展读信分享会,走进了基层社区、农家院落。目前,团队共开展了“唱读讲传”活动60余次,受众4000余人,他们还利用实习机会把红色书信带进了多所学校的思政课堂。

让她感受颇深的是,今年在4556银河国际线路测试举行的荆州市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,在党史课环节,学院没有邀请专家,而是让“信·荆楚”团队的老员工们带着红色书信走上讲台,变身“导师”。“一个半小时的分享过程中,我看到台下很多人都热泪盈眶。课后,这些校领导们都反应热烈,有人说没想到党史课还能这么上,有人说这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,还有人留言说‘今天我破防了’。”刘小燕说。

湖北知名党史研究专家、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对团队工作给予高度肯定:“本项目从‘小切口’反映‘大主题’和‘主旋律’,使党史在‘读’起来、‘听’起来中更显温度,更见深度,更有力度,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、长效化提供了鲜活的素材。”

“团队三年坚守收获了累累硕果,此次获奖前曾获评‘中南联盟’导航杯我的劳动课大赛一等奖,2023年暑期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省级示范团队,获批省市研究课题两项……”刘小燕表示,团队今后将继续采用“1+X”模式“传信”。“1”即每两年一本书;“X”即各类活动,包括建一个湖北省红色书信陈列馆;出一堂课,进党政干部培训课堂和中小学课堂;开一门课,即《书信中的湖北精神》,定位为第二门校本思政公选课;办一个电视栏目;创一个品牌活动,在读书分享会上诵读、演绎红色书信等等。

团队成员于潇浚还表示,希望有一天能促成湖北建立专门的荆楚红色书信电子资源库,让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能够永久留存,能够影响更多的人。

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s://jms.ctdsb.net/jmythshare/#/news_detail?contentType=5&contentId=1952291&cId=0&tencentShare=1责任编辑:叶晓英